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天早上到中午的天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明天早上到中午的天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21年12月21日是晴天吗?
2021年12月21号冬至这天在北方地区会下雪的。冬至,这天太阳离地球最近。天气最冷,白天的天气一年中最短的一天,而夜间最长。对于冬至这天北方地区会下雪的。因为,自入冬以来,东北三省,大西北地区几乎每天都可能下雪的。为此,冬至这天,那些地区会下雪的。
2021年11月29日天气预报?
全国2021年11月29日,农历辛丑牛年十月廿五,星期一,天气数据报告:全国白天平均温度为12度,晚间平均温度为1.2度;其中,最高气温为海南的南沙:30摄氏度,最低气温为-10摄氏度,位于黑龙江的伊春市;全国天气晴好城市占比为35.2%,多云天气占比为31.5%,阴天占比为7.6%,雨天气占比为40.2%,雪天气占比为13.7%,全国整体情况以阴雨为主,温度舒适,不适合出行及户外运动。
2021年10月25日是什么天气?
2021年10月25日星星期一,江西全省今晚到明天白天,赣州市和吉安市,抚州两市南部多云,全省其他地区晴天多云,早晨局部有雾,南昌多云,14到23度,九江晴12到23度,景德镇多云12到23度,宜春多云11到23度,萍乡多云12到23度,新余晴12到23度,吉安阴转多云14到22度,上饶多云12到23度,鹰潭多云12到23度,抚州多云13到22度,赣州多云15到23度。
为什么太阳中午看上去比早晨小,是中午太阳比早晨离我们更远吗?为什么中午反而更热?
旭日东升漫天红,总是太阳云中明。通常用我们的肉眼观察太阳,早上的太阳看起来比篮球还要大点。到了中午太阳看起来又如排球般的大小。为什么人们早晚和中午看到的太阳,总是感觉到有大小?早晨天边比较昏暗,在暗淡的背景陪衬下,太阳更显得大一下。而到中午则晴空万里,天空亦常光明,在这光亮无比的背景陪衬下,太阳看起来就好像被早晨的小。这就是说背景暗明的不同,造成太阳在暗淡的空中,更明亮也显得看起来感觉比较大。要么反之。还有早上从地平线冉冉升起的太阳,其光线是斜射到我们的视觉。而到中午,太阳却是直射到大地。正是早晨太阳光斜射,其光线到达地面之前,在大气层中穿过的距离更长。经过大气层的反射,使太阳看起来稍椭圆形,胖乎乎的比中午的大。当然从不一样的角度看物体,人们的肉眼总会产生错觉,这种错觉的影响,便大脑产生了不同的感觉。
至于早晚凉中午热,早上大地的热量,经过慢长的夜晚,早已散失殆尽。尽管太阳很红,其光线都是顺着大气层平射,很少直射到地面。没有地面对光的接收,当然不会温度高升。到了中午,经过几个小时的预热,此刻烈日当空,光线直射到地面,大量的热量比地面吸收,吸收的同時,遗出的热汽则会弥漫地面,所以每天午后都是温度最高的时候。
这问题圣人都做难,既然提出来了,试着分析一下。
中午的太阳不是比早晨远,相反比早晨近。因为中午阳光近于垂直照射大地,早晨近于沿地球球面的切线照射观察者,这样早晨阳光需要穿过的大气层的厚度是中午的三倍多。太阳之所以看着早晨比中午大,并不是因为距离,而是因为参照物。
大家应该知道,将一个物体放在一些较大的物体附近,物体显小;放在一些较小的物体附近,物体显大。早晨,太阳刚露出地平线,放眼望去,太阳附近看到的是地平线上的建筑物、树木等,与这些建筑物、树木比较,太阳就显得比较大。中午,太阳高悬,在太阳附近只能看到辽阔的天空,比较起来太阳就小了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姚明的妻子叶莉身高1.90m,在普通人群中已是鹤立鸡群,站在姚明身旁就显矮小。我们这里有句俗话:站着不买,撂倒不卖。说的是买卖树木时,买卖双方对一棵树站立时与伐倒后心态的变化。站立时,自觉不自觉的就与附近的树木比较,显得矮小,会觉得树的主人要的价钱太高。当将树木伐倒后,树木附近就变成低矮的花草,看起来树木就粗大起来,树的主人可能就会觉得先前的价钱有点亏。
至于太阳比早晨热,与距离太阳的远近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北半球近日点最冷,远日点最热,是因为远日点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近日点直射南回归线,斜射北半球。同样,早晨,阳光斜射大地,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较大,阳光被大气层散射吸收的较多,中午,阳光近于直射大地,阳光被大气层散射吸收的较少,在地球上观察,中午的阳光就比早晨的强烈。
题目中所问的这个问题,不就是著名的《两小儿辩日》么,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还专门去问孔子,而孔子也不能决断。
话说是这样的,孔子在外出游学途中,见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于是凑上前去问他们为何事所争论,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地球近,而正中午的时候距离地球远,因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太阳看来更大,像一个车轱辘,而正中午的时候太阳看起来小多了,像是一个圆盘,按照远小近大的原理,太阳应当在刚出来的时候距离地球更近。”
但是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小孩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这样说到:“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气温相对低,还很凉爽,而正中午的时候,太阳甚是毒辣,居其中有如探汤,按照近热而远凉的道理,不是应该正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更近吗?”孔子一听这两个小孩子的辩论,觉得两个人所说都有道理,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决断到底谁错谁对了。
其实按道理来说,正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表是更近一些的,但是这个距离的变化,实在是微不足道,因为地球的近日点和远日点,跟太阳之间的距离差也不过才公里,而日地距离足足有1.5亿公里,这么点距离差,显然不是造成温度以及大小变化的主要原因。先说温度的变化吧,其实温度的变化,主要跟太阳光在单位地表的照射功率有关,日出之时,太阳斜照地面,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功率大打折扣,而到了正午时分,日光直射大地,单位面积上太阳光功率达到最强,所以地表温度也就最高了。
至于说太阳大小的问题,这个就跟大气层有关了,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层有10千米之厚,而我们的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的功效,地球的大气层,实际上就像是一个凸透镜,太阳初升之时,相当于光线从凸透镜的侧面照射进来,这个时候放大是最为明显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人眼所看见的,有时候未必是真的,日出之时太阳的参照物是树木地面建筑,太阳显大,而正午之时太阳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太阳看起来显小,实际上太阳跟地球之间的距离,变化是很小的。
冬天要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在一年内、乃至在一天内,日地距离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小值,约为1.471亿千米。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大值,约为1.521亿千米。跟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相比,日地距离在一年之内的变化差值(0.05亿千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在一天内,日地距离的变化更是微不足道了。如果非要把早晨和中午的日地距离作以比较的话,有人会认为中午的太阳会更近一些, 理由是,早晨太阳从地平线方向照过来,比中午的太阳远了一个地球半径的距离。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从上面的数据可知,从1月份到7月份,半年的时间里,日地距离变化幅度达到500万千米(1.521亿千米减去1.471亿千米),每天内的变化值为2.747万千米,从早晨到中午大约6小时,为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变化值约为6868千米,这个值已大于地球的半径。如果地球正在向近日点运动,从早晨到中午,一方面确实近了一个地球半径左右的距离(6300多千米),另一方面经过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也近了6868千米,两者叠加,中午离太阳更近了。
理论上说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太阳要离我们近一些,但太阳看起来大小和冷热感受与这一点远近没有关系。
太阳距离我们平均1.5亿公里,地球直径才12756公里,即使差一个地球远近,也才11759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差距你能够看得出太阳的大小变化?何况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并没有差一个地球距离,充其量相差地球半径吧,就是2万多分之一了。
这一点点距离差距不会影响到我们看到的太阳大小变化,也不会影响到太阳对地球的温度影响。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早晚看到的太阳会大一些红一些,中午的太阳会小一些而且更热一些呢?
原来这有几个原因导致,一是视觉误差,而是穿越的空气厚度不同,三是受热面积的不同。
太阳早晚看起来更大,中午更小,主要是由于视觉误差导致的。人眼睛看物体会发生错觉,这个错觉就是会自动与周围景象比较。
你可以在一张纸上画两个一样大的圆圈,一个是白色,一个是黑色,我们往往就会认为白色的更大,黑色的更小;在黑纸上画白圈、在白纸上画黑圈,两个圈一样大,但看起来黑纸上的圈会显得大一些。
这就叫光渗作用。早晨天还不是很亮,太阳升起时在暗淡的天空显得很突出,就像一个白色圆圈画在黑背景上,看起来就大一些。
把两个同样大的物体,一个放入比它小的物体中,一个放入比它大的物体中,我们看到的前者就显得大一些,后者就会显得小一些。
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与周边景色相映成趣,人们的视觉通过大脑会只觉得与周边环境作为参照物,太阳在其中就会显得很大很亮;到了中午,太阳高悬空中,在空旷的天空就是一个太阳,没有什么对比,看起来孤零零的就很小。
还有太阳通过厚厚的大气折射,也会变形晃动,甚至产生透镜效应,看起来就大一些。就像我们把一枚硬币扔进水里,在波光晃动间,看起来也会大一些。
太阳光谱可分为七色,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些颜色混合在一起,我们看到的就是白光。
这些不同颜色的光波长短是不一样的,在通过大气时折射衍射散射的状态不一样,早晨的阳光是斜着射过来的,通过的大气厚度要比中午厚很多,因此阳光被折射散射衍射就更厉害。
红色光的波长是最长的,最不容易被散射和衍射,穿透力最强,就更多的到达我们的视网膜;而其他颜色的光在经过厚厚的空气时,被吸收散射过滤掉了很多,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红红的太阳。
利用红颜色穿透力强的特点,人们设置的信号灯、警示灯等基本都是用红色。
中午太阳直射,穿过的空气就薄很多了,我们看到的就是白色的阳光。
早晨的阳光温和凉爽,中午阳光则强烈热人,除了上述阳光斜射和直射,通过的空气厚度不一样以外,还有一个照射面积的问题。
阳光斜射时,同样的能量照射在地面的面积就更大,单位面积分配到的热量就要小一些;反之阳光直射,同样能量照射的面积就更小,单位面积得到的热量就更大,所以中午就要热很多。
我们可以做个实验,用手电筒照地面,垂直照和斜着照地面的受光面积肯定不一样,但手电发出的能量却是固定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早晨起来,大地经过一夜的散热降温,当然就凉爽了很多,随着太阳的照射,大地和建筑物不断地吸收积累热量,越积越多,当然就会越来越热。
其实地球的春夏秋冬也是这个道理,并不以距离太阳的远近定冷热。
地球的远日点与近日点远近相差500万公里,比早晨中午与太阳距离差距大多了,但还是对我们感受到的气温没有多大关系。
我们北半球还正好相反,距离太阳最近时反而是冬天,距离太阳最远时却是夏天。
这就是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原因造成的。由于地球自转轴有一个角度,自转赤道与公转黄道就有一个夹角,这样在地球上就形成了一个南北回归线,太阳的入射角度就会发生变化。
太阳直射时就是夏季,斜射时就是冬季,两个不斜不直的季节就是春秋两季。而我们北半球的夏季,正是地球轨道的远日点,冬季是近日点,南半球则相反。
地球的两极更说明了这个问题,那里永远是冰天雪地,就是因为太阳对那里永远都是斜射或者很难照射到。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专注于老百姓通俗的科学话题,所发文章均属原创,请尊重作者版权,感谢关注支持与合作。
十来天没下雨,菜地里的蔬菜受旱严重,早上浇水好,还是傍晚更好呢?
农技广播站回答: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现在也正是到了夏季,炎热的夏季带来的除了高温之外,还有干旱。既然旱,那就得浇水。那么对于受旱严重的菜地,什么时候浇水合适呢?是早上还是傍晚呢?咱们来看看!
其实不止是菜地,对于多数作物而言,在干旱炎热的时候,浇水一定要避开阳光暴晒,最好是在傍晚5点之后浇水。
原因有两点:
一是因为夏天白天的时候,由于温度较高,植物就需要撒热,而植物的散热方式就是通过蒸腾作用在蒸发体内水分的同时带走植株内部的热量。可是如果白天浇足水的话,那植物吸水之后容易发生吐水现象堵塞气孔导致无法进行蒸腾作用,体内的热量就散不出去,自然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
其次则是因为白天浇水之后,经过阳光暴晒,无论是作物的蒸腾作用还是土壤的蒸发,都会造成水汽的蒸发,而高温的水汽在接触作物的叶片或者果实的时候极易引发作物产生气灼病,这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对作物的健康生长有很大的威胁。
所以根据上面的一些原因,夏季高温干旱的时候,浇水一定要避开白天高温的时刻,以免对作物造成危害。
我是农夫,我来回答!
这几天的天气确实比较的炎热,一下子气温升上来不说,而且降雨天气也明显减少了。而这个时候正是辣椒、茄子、苦瓜、西红柿等蔬菜开花的季节,长时间的高温少雨天气,对蔬菜的生长是不利的,产量会很低。因此为了缓解旱情,避免蔬菜被旱死,浇水就提上日程了。那蔬菜是早上浇水好,还是傍晚时候浇水更好呢?
这两天每当天快黑的时候,父亲就会从从化粪池里面取粪水,然后再加入一些清水进去,稀释了以后浇在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旁边。这样做不仅是在浇水,而且还是在施肥,是一石二鸟的事情。而之所以要每天的傍晚时分浇水,就是因为这些长时间没有下雨,而这些蔬菜这个期间正需水,所以就只能人工浇水了。在我们这里都是山地,不像北方在地里也有水井。所以如果要给蔬菜浇水,只能是从河边、鱼塘边用水桶一担一担的挑水。按理来说,早上比较的凉爽,而傍晚的时候很闷热,应该选择在傍晚的时候浇水才好啊,为什么要在傍晚的时候给蔬菜浇水呢?
这是因为在夏季的时候,气温很高了,空气也是比较干燥的。如果在早上浇水,那等太阳一出来,地面就会快速升温,这样没一会儿功夫所浇水就被太阳晒得蒸发掉了。很有可能蔬菜都还没有吸收到水分,就已经晒干了。同时在中午的时候,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这个期间如果土壤中水分含量太大,还有可能会导致蔬菜被蒸死。
但是傍晚的时候浇水,不仅不会出现这些情况,而且还对于蔬菜的生长是有利的。因为在晚上的时候太阳落下去了,气温也要降低一些了。这个时候浇水了,蔬菜会有一个漫长的吸收过程。经过了太阳一天的暴晒,蔬菜是最需要水分的,而浇水以后就能及时补充蔬菜所需要的水分。同时浇水以后还能降低土壤的温度,昼夜温差大更利于植物的生长。而且经过了一个晚上长达10多个小时的漫长浸透和吸收,菜地的土壤也变得湿润了,即便是到了中午以后天气会很闷热,但是对蔬菜没多大威胁。
当然了有些比较勤劳的人,在傍晚的时候浇水以后,第二天早上还会在浇水一遍,这样就是希望通过浇水来降低地温,从而有利于其生长。在我们村里,有不少的老人就是这样做的。每天早上起来之后,就是挑着水桶去给蔬菜浇水,而到了天快黑了,差不多6点钟以后还会在浇一次水的。
但是需要注意,如果只是浇一遍水,那最好是在傍晚的时候浇水。而且在中午的时候,千万不要去给蔬菜浇水。因为这个期间的温度很高,而土地也被晒得滚烫了,如果浇水的话很容易出现烧苗的情况。当然了,这些也只是针对夏天露地种植的蔬菜,如果是大棚种植的蔬菜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蔬菜幼苗期间要常保持泥土湿润,有助于蔬菜正常生长,而幼苗期间,泥土暴露在阳光下,很容易就会被晒干,再加上幼苗的根部交浅,因此必须要确保上层的泥土处于湿润状态,幼苗才不会缺水枯萎,因此蔬菜幼苗期间能做到一天一到两次浇水最好,等幼苗长大了,可以降低浇水频率。
等蔬菜长大后,充分利用蔬菜的间距,叶子遮挡泥土,阳光照射到叶子上,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农田里水分的蒸发,在加上成熟蔬菜的根较深,可以吸收更深层泥土的水分,耐旱性更强。
总体来说,今年的雨水还算充足,今年的几个重要的节气:清明、谷雨、立夏、小满等都在下雨,而现在芒种到来,昨天炎热的天气突然转凉,看样子又要下雨了,也就意味着后续的雨水都很充足,刚好这段期间,又是各种农作播种和生长的最佳季节,因此今年的蔬菜普遍生长较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由于地域性问题,有的地方雨水不足,十来天没下雨,导致菜地里的蔬菜缺水严重,就需要人工帮忙浇水,但是我觉得夏至、小暑、大暑还未到来,也就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间还未到,而且天气还较凉爽,偶尔有几天是大太阳,天气又会转凉,因此就算十多天没下雨,也不会出现受旱严重的现象,至少要持续干旱一到两个月,那才叫受旱严重。
当前第一季农产品还未到收获完的阶段,农田普遍用水较少,水库储水充足,如果出现蔬菜缺水的情况,可以把农田灌满水,然后再把水给放掉,如果是一些浇水不方便的旱地,幼苗阶段的蔬菜则需要每天浇水,浇水时间选择在早上,因为中午出太阳,幼苗根部有水分保护就不会出现烧苗现象,一到了傍晚,天气开始转凉,没有了阳光,水分蒸发减少,可以不用浇水,当然下午天黑的时候。如果发现菜田里的泥土已经特别干,自己又有时间的话,给蔬菜浇水更能促进蔬菜的生长哦。
种植蔬菜,最重要的还是平日里的田间管理。天气干旱的时候,就要及时浇水,这样蔬菜才能汲取水分正常生长。但是,不同时期,浇水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时候可以早上浇菜,但有的时候就得傍晚浇更好,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
在农村,一般家家户户都有小菜园,有的时候看到菜地干了,就得给蔬菜浇水。有时候,清早起来浇菜,有时候傍晚时分才浇,其实早上浇还是傍晚浇,与季节有关。
像春秋季节的时候,农民都会趁一早一晚到菜地看看,松松土、除除草,看一看菜地里的墒情,如果有点旱了,就要挑着水桶浇一浇。由于春秋季节早晚温度与中午头温度相差不大,所以选择早上浇菜或是傍晚浇菜没啥区别,啥时候有空就啥时候浇。一般来说,浇菜之前都会将积攒的腐熟的人粪尿先均匀地撒施在菜畦里,然后立马浇水,这样人粪尿就会随着水流渗入地里,浇菜施肥同步进行。
然而,如果是夏季,那就不能早上浇菜了。因为夏天早上与中午温差较大,而且阳光强烈。如果早晨在菜地里浇了水,太阳升起来以后,水分蒸发很快。况且夏天中午头的太阳很毒,那土壤里水分过大的话,就会产生很高的热量,蔬菜的根系就像是被放进了热水里,很容易造成伤根现象。
而傍晚浇菜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傍晚菜地温度下降,正好晒了一天的蔬菜也缺少水分,这水分渗入地下以后,经过一宿的滋润,蔬菜汲取了水分后,第二天早晨你去看看,打蔫的叶子也都会伸展开来,露出勃勃生机。这样,即使是第二天阳光依旧强烈,这地温也是慢慢升高,不会造成烧根现象的。
别看种植蔬菜看上去很简单,就连浇菜都有学问呢,眼看夏天就到了,可要记得如果天气干旱,需要浇水的时候,可要选择傍晚浇菜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天早上到中午的天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天早上到中午的天气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