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天江夏的天气预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天江夏的天气预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大汉气数已尽吗?为何还去辅佐刘备?
答: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朝代更迭是历史的必然”,三国中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诸葛亮在三国人物中的排名绝对是在前三的,这样一个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人物又怎么会不知道大汉已经无力回天了呢?
诸葛亮辅佐刘备并不是为了恢复汉朝的统治,刘备所谓框复汉室也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开始逐鹿中原。贫苦大众由于天下大乱生活困苦,但是有能力有野心的人却因为天下大乱而开始图谋建功立业。
孙家在南方建立的吴国、曹家在北大建立了魏国、而诸侯亮还没有出山就给刘备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建国与蜀地。
刘备本来是一个的落魄的编草鞋的小商贩,由于天下大乱他纠结忽悠了关羽、张飞变卖家产跟着他一起创业。
他们基本就是屡战屡败,队伍一直没有多少也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这是刘备最尴尬的;刘备想要争夺天下,退一步说可能想要有自己的地盘。可是他能力有限,虽然他忽悠人的本事很高打仗、排兵布阵却不怎么滴!
刘备以仁德著称(哭得天下),挂了一个皇叔的名分。
传说自己是中山晋王之后,可是皇帝翻遍了族谱也没有找到这么一个人。
刘备只是借壳上市而已,诸葛亮当然知道。
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长谈之时一定问他“我现在兵就这么几个、又没有地盘;你看我要怎么样才能在这个乱世站住脚跟呢?”
诸葛亮回答:“现在南方孙家势力大,而且已经发展的根深蒂固,北方曹家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很久了;你唯一有机会发展的只有四川了”
西汉这只ST的股票早晚要退市的,诸葛亮在决定辅佐刘备时考虑并不是刘备真的要恢复汉朝;他在乎的是刘备能给他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
刘备有皇叔的名号,诸葛亮辅佐他可谓名正言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诸葛亮自比的管仲乐毅都是忠义之人)。
刘备势力不强大,他的队伍中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
刘备肯低三下四的求他,以后在刘备的军队中有老大支持工作容易开展。
诸葛亮辅佐刘备是综合考虑后的结果,却真的与汉朝是否灭亡毫无关系。
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出现甚至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走向。为刘备献计而谋划三分天下的创举更是让后人佩服不己。与此同时,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个疑问:诸葛亮有如此大才,为什么却选择了当时拥有势力最弱小的刘备?难道说诸葛亮真的心系汉室正统?还是说另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我们今天就从诸葛亮的个人理想抱负、当时所处的时局变化以及刘备对待诸葛亮的礼贤下士的态度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诸葛亮的理想抱负
聊起诸葛亮的个人理想观,这个要从诸葛亮的家室说起。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是太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豫章太守,可见诸葛亮怎么说也是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这种家庭环境丰富了诸葛亮的生活阅历,从小耳濡目染,站在官僚阶层的高度对汉末整个时局肯定会有一个更清晰的全局意识,也容易培养其远大理想。
再者,对于一个这样的家庭背景,饱读诗书应该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而汉朝以儒学一家独大,那种家国天下的大局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士人。
诸葛亮能经常自比管仲、乐毅的这份自信与魄力很可能就由于上面所述的原因所致。这点可以看出他想服务的对象是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割据一方的诸侯国,而非汉室正统。这也说明此时诸葛亮对当时的天下形势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汉王室会像周王室那样先是被各诸侯利用,然后再走向灭亡,最后的胜利者会属于某一个诸侯国。而诸葛亮本人恰恰想成为的就是这个诸侯国的丞相。其实他的远大抱负很早就有体现:
《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具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所以诸葛亮无论选择哪一方势力,都不可能真心为了匡扶汉室。这一点在隆中对时就强调了,若天下有变,按其计划便霸业可成。
虽然诸葛亮跟随叔父投靠到了荆州刘表,但却没有得到重用,一方面是由于刘表安于现状,无意进取,另一方也是由于诸葛亮的才能得不到认可,所以最后只好躬耕陇亩。
《三国志 诸葛亮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曹操方面能堪丞相之职的人也很多,荀彧、钟繇、华歆等等,根本轮不到诸葛亮来做这个职位。江东的孙权方面也是如此,张昭的存在根本没有诸葛亮上位的机会。
所以能为诸葛亮提供丞相职位的,并且还有能称为诸侯潜力的势力中就只有刘备这股势力了。因此,诸葛亮最终选择加入刘备的团队是一次理性的选择。
二、时局所迫,机不再失,失不再来
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居住的位置在荆州的范围内,而当时的荆州处于“待定”的尴尬地位,刘表、孙权、曹操、刘备都在盯着这块土地。之所以刘备前两次没有见到诸葛亮,很有可能是诸葛亮想隔岸观火,看一看荆州最终会花落谁家,再做打算,担心万一刘备在争夺的过程中被消灭了,岂不是站错了队伍。
可没想到的是曹军北伐乌丸,迟迟没有进攻荆州,刘璋也没有下一步的打算。而此时刘备已经第三次来拜访了,再拖下去恐怕不仅看不到荆州最后的归属权,就连加入刘备势力的机会也会失去,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就麻烦了,所以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也可能也是出于抓住机会的考虑。
三、三顾茅庐确实盛情难却
诸葛亮最终能加入刘备的团队,既有诸葛亮的主动选择,也有刘备三顾茅庐的主动争取。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很明确的写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可见当时刘备的三顾茅庐,力排众议,重用诸葛亮确实打动了他,而且这也是争取到诸葛亮的关键步骤。如果没有当初的三顾茅庐之情,估计也不会有后面诸葛亮死命力保刘禅的江山,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在君臣之间来说也无非就是这样了。
结语
综上,无论是出于满足个人理想抱负需要,还是时局所迫亦或是受到三顾茅庐诚意的感动,诸葛亮最终加入刘备的势力都是最优解。所以就是因为大汉气数将尽,诸葛亮为了施展自己的远大理想,经过了一系列的考虑,最终才慎重的选择了辅佐刘备。
诸葛亮辅佐刘备,并不是冲着匡扶汉室去的,他更期待的,是选择一个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比刘备更能代表汉皇室的,除了汉献帝,还有刘表、刘璋
在正史中,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身份一直是存疑的,至于“皇叔”的头衔更是子虚乌有;即使他确实是宗室之后,那关系应该也比较疏远了,不然何至于沦落到“织席贩履”。
而当时,比刘备更正儿八经、官方认证的宗室,其实另有其人:
一是太常(主管朝廷宗庙礼仪)刘焉,鲁恭王刘余之后;二是宗正(主管皇亲国戚事务)刘虞,东海恭王的五世孙;其三就是刘表,他也是刘余后人,当时正在朝廷担任北军中侯(掌管朝廷北军五营)。
可见,这三位大佬起初都在汉朝廷中央任高官。到了公元188年汉灵帝在位末期,鉴于朝野混乱、天下骚动,为了在可能到来的危险时刻使刘氏在外有靠山,朝廷派宗室担任地方大员。其中,刘焉为益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刘表为荆州牧。
后来,刘焉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璋接位,刘虞则被公孙瓒干掉。诸葛亮出山前,代表着汉王室纯正血统的地方势力有荆州和益州,一个就在他的所在地,另一个也不远,诸葛亮若要匡扶汉室,大可以放下身段前去求职。
而他最终选择了流浪到荆州、宗室身份存疑的刘备,只有一个原因:他们互相需要。
“如鱼得水”,互相需要的刘备与诸葛亮
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诸葛亮早就立起了flag: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梁父吟,又称梁甫吟,是中国古代流传于山东梁父山一带的民谣,汉代被收为乐府诗,内容记述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婴以权谋帮助齐景公铲除功高震主三大功臣的故事: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而齐桓公和乐毅我们就比较熟悉了,这两位是中国历史上宰相的楷模,前者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后者匡扶弱小的燕国逐渐壮大,并最终向强大的齐国复仇。
因此,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人之下、大权在握的宰相,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但在东汉末年的乱世,门阀家族势力甚至左右了各路军阀的势力走向,像诸葛亮这样从山东流落到襄阳的士人,无依无靠、没有家族力量背书,想要攫取大权,那可称得上痴人说梦。
刘表单骑定荆州,依靠的是本地蒯氏、蔡氏等名门望族的支持,他甚至与蔡氏联姻,将军权、政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利益集团手中。诸葛亮这样的年轻孤狼,即使个人能力再优秀,对刘表的价值并没有高到让其成为文官首脑的程度。
而刘焉入蜀之际,核心助手是从长安跟随自己前行的董扶、赵韙,以及当地的黄权、张松等一大批才俊。他们要么是刘氏父子的心腹,要不是地头蛇,核心权利岂能容其他人染指?
而刘备就不一样了。关于自己为何要跟随刘备父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是这样向刘禅解释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席话,既有真实,也有谦虚之语。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不可能“不求闻达于诸侯”;而刘备放下身段、三顾茅庐,却真实反应了他旗下缺少顶梁柱的尴尬处境、求贤若渴的急切心境,也正由于这一原因,诸葛亮才正式出山。
而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深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对其言听计从;夺得荆州后,他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全权负责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在拿下蜀地后,刘备出征之际,诸葛亮必定镇守成都;而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成为了头号托孤重臣,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治理蜀汉。到了这一步,诸葛亮已经超越了管仲、乐毅的地位。
理想向来是奢侈的,而诸葛亮不仅实现了理想,更是作为忠臣、能臣的象征青史留名。这远比在其他势力中做个马仔幸福多了,为人能如此,夫复何求?至于汉室不汉室的还真不是关键,能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皇帝是谁重要吗?
诸葛亮出山时,准确的说是汉末,当时汉王朝虽然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崛起自立,但文化阶层对汉王朝还是非常敬重。
最典型的是曹操的谋士荀彧,为曹操奠定中原基业出谋划策,引荐文臣良将,制定国家方针,但其反对曹操架空汉献帝,最终被赐予食盒而亡。
曹操在受封魏王后,移居邺城期间更有无数的志士和朝臣,多次想要为汉王朝争回统治权,如国舅董承等,虽然以失败告终,却宣告世人的态度,令曹操不敢再有称帝野心。
诸葛亮看出汉王朝的衰弱,但荆州刘表老迈无大志,益州刘璋更加无所作为,因此当以仁义著称的刘备,前来求教和邀请,也就成了诸葛亮出山的机会。
刘备既是汉室宗亲,至少家天下时期,民众觉得天下就是刘氏,辅佐刘备至少有正统的优势,可以当做报国!
而诸葛亮也正好想要显示自己的能力,缺少文臣辅佐的刘备刚好便是那个人,因此即便诸葛亮意识到汉王朝无力回天,倒也是愿意去尝试,这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执着!
好吧,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当然知道东汉王朝气数已尽。
他选择辅佐刘备,虽然打的口号是匡扶汉室,说到底,其实是辅助刘备本人。打出的扶汉口号,不过是招揽那些对大汉心存好感的一部分人而已,维护既定的正统,也显得没那么叛逆。
诸葛亮也清楚:自身有才能不错,还待遇上识货的主、有需要的主。
试看当时天下,谁有刘备求才若渴,谁有刘备迷茫彷徨?
刘备需要诸葛亮指点迷津,诸葛亮也需要一个挥洒自如的舞台。
其他地方都挤满了人,只有刘备这里,诸葛亮可以一家独大,所以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也就欣然出山了。
关键是,也没见曹孙两家来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天江夏的天气预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天江夏的天气预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